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背后,离不开扶贫干部职工奋战一线的默默付出。中建四局的扶贫故事曾多次登上央视舞台,中建四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伟作为扎根脱贫攻坚一线的央企扶贫干部代表,成为了“恰巧进入镜头的典型”。
入户调研 牵头制订“34638”工作计划
2016年,中建四局对口帮扶贵州遵义启动,时任中建四局团委书记的张伟担任扶贫办副主任。8月底的一天凌晨,张伟背上行囊,搭乘从广州飞往遵义的第一班飞机,带领14名青年扶贫干部来到遵义市三个贫困县中最贫困的乡镇务川县石朝乡、桐梓县小水乡和新蒲新区永乐镇,开始了2年多的驻村帮扶。
“贵州的山区山高路陡,巨大的山脉将整个村庄隔成了无数个原始小村落,每个村组像躲迷藏似的分散在四面八方。很多地方还不通车、不通水、不通讯。”张伟回忆道。进驻乡镇后,张伟和扶贫干部们来不及适应乡村环境,便戴上工作牌,穿上长雨靴,深入到三个乡镇16个贫困村201个村民组2807户贫困户家中,开始挨家挨户走访。
为了每次能多走访几家,他们每天一大早出门,直到下午三四点甚至傍晚,才跑到乡镇街边摊吃一口午饭。“有时碰到摊主有事提前收摊了,我们就跟老乡要一杯开水,泡一盒方便面凑合一顿。碰到下大雨回不去,就借住在村民家里,顺便和村民拉拉家常,增进感情。”张伟笑着说。
经过2个月的奋战完成入户调研摸底后,张伟牵头制订了《中建四局帮扶遵义“34638”工作计划》,即通过3年帮扶,投入约4000万元,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移民搬迁、就业扶贫、生态扶贫、特殊帮扶“六大工程”,帮助三个乡镇3000户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因地制宜 助村民发展特色产业
在驻村帮扶产业扶贫工作中,扶贫队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村庄的特点在当地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
在石朝乡,张伟带领扶贫干部建立了贵州首个现代化生态渔业养殖基地、2000多亩的黄花菜基地和800亩的辣椒产业基地;在小水乡,他们为每个贫困户发放了生猪,让养殖业覆盖到每个村;在永乐镇,他们找来工程队,对学校、村委会和村民危房进行美化改造,建设了美丽乡村。春节前夕,他们冒着严寒,把米和油用手提肩扛送到了2000多户村民家中;开学了,他们将助学金送到贫困学子家中;“六一”儿童节到了,他们带着书包、文具等礼物,到每一所小学与孩子们欢度节日……
2016年11月11日,当全民都在网购狂欢时,张伟正带着扶贫干部张姜恩、冉文生把石朝乡浪水村的500多只鸡,拉到250公里外的遵义市连夜加工,然后销售到遵义周边各个公司、项目食堂,帮助农户增收4万多元。2017年,中建四局购买了145套安置房,并进行精装修和家具、家电配置,购买了米油等生活用品,让508名贫困户在遵义城区安了家。解决“安居”大事后,张伟带领扶贫队在当地举办了4场大型的就业招聘会,为搬迁户提供了保安、保洁员、杂工、技工等岗位,初步解决了120多名乡亲的就业难题。
走出大山 扶贫故事登上央视舞台
正因为有像张伟这样不畏艰辛的扶贫干部,把老百姓的事办得比自己的事儿还上心,经过与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2019年,三个乡镇2807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
张伟和扶贫干部们的扶贫精神与事迹,感动了正在遵义务川县石朝乡蹲点拍摄扶贫记录电影的导演焦波。焦波带领团队在遵义石朝乡大漆村驻守一年,以张伟帮扶的搬迁户为主人翁,记录了他们离开乡村走出大山的故事,制作了中国首个记录扶贫故事的电影《出山记》。
2019年7月27日晚,在CCTV-7播出的央视大型扶贫公益电视节目《手挽手——精准扶贫 央企故事汇》中,讲述了中建四局扶贫的故事。张伟作为扶贫干部代表,现场接受了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采访。